开元十五年始,李白在安陆的十年光阴里,白兆山桃花岩的隐居岁月,恰似一轴浸润着山野清气的画卷。
彼时的他,刚从 “辞亲远游” 的羁旅中暂歇脚步,将行囊里的风尘抖落在碧山的晨露中。
桃花岩的春日该是极盛的,灼灼花影漫过岩扉,与他案头的诗卷相映;山月常来叩窗,松风为他拂拭砚台。
他或许会在石上醉卧,看流云掠过峰峦,听溪声伴读《离骚》;也可能于林间独行,让桃瓣落满青衫,任思绪随山雾舒卷。
这段隐居生涯,未销蚀他胸中的侠气,反倒让那股豪情多了几分山水的清润。
下面这首《山中问答》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创作的。
图片
《山中问答》
李白〔唐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的大意是: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图片
前两句以提问的形式开篇,既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又唤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这里的“问”字,可以理解为外界的询问,也可能是诗人内心的自问。
“碧山”则描绘出山的青翠之色,给人以宁静、清新之感。
面对“何意栖碧山”的提问,诗人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选择了“笑而不答”。
这里的“笑”字,不仅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笑而不答”还带有一种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对山居生活心境的写照,也表明了诗人对于“何意栖碧山”这个问题的态度。
对于诗人来说,这个问题既不新鲜,也不困惑,而是一种悠然自得、心领神会的境界,难以用言语表达。
后两句通过描绘桃花随溪水悠然远去的景象,实际上回答了“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
尽管诗中描写了花随水逝的景色,却没有流露出任何衰败或哀伤的情绪,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令人向往的美来渲染和赞叹。
桃花随流水悠然远去,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美丽与流动的自由,与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相照应,触发了诗人对宁静幽远之境的向往。这便是诗人归隐山林的自然因素。
“别有天地非人间”一句,则隐隐道出诗人归隐山林的社会因素。红尘俗世,喧闹烦扰,诗人便决心追求理想的、超然的生活状态。
这里的“碧山”所代表的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充满天然宁静之美的理想境界。
诗人通过对比“碧山”与“人间”,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纯真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
这首诗全是口语,流畅自然、浑然天成,以问答形式抒发诗人隐居生活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中鑫优配-网上炒股加杠杆-股票怎么开通杠杆账户-上海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