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23日,中央军委召开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军委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要求解放军各大总部、军区以及军兵种机关进行“大刀阔斧”的精简调整。这项决定,也标志着裁军计划的正式启动。
裁军方案的提出,实际上并非毫无征兆。在方案确定之前,关于裁军的各类传闻和小道消息已经在军内流传开来,其中包括铁道兵的撤销,十一个军区缩减为七个等内容。早在1985年3月,关于成都军区可能被撤并的消息就已传出,且有迹象表明,它将并入昆明军区。然而,这些消息并未得到官方的确认,直到4月,各大军区的参谋长们汇聚北京开会,最终确认了合并方案:成都军区将合并至云南军区。昆明军区在当时是唯一一个仍负有作战任务的大军区,所以这一消息对昆明军区的影响并不显著,他们只是需要做好接收工作。然而,成都军区的士气却受到极大的打击。
展开剩余79%在成都军区的大院中,原本准备建设的一座现代化通讯情报中心大楼的工程陷入了停滞。由于裁撤的消息传出,这座大楼的建设一度停工,甚至曾三次填平已经挖好的地基,又三次重启施工。这种局面使得成都军区上下陷入了恐慌。对于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王诚汉和政委万海峰来说,如何安抚军区的情绪,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成了他们肩上的巨大压力。尽管外界局势复杂,但王诚汉在心中一直深思成都军区是否应该撤销或合并的战略意义。就在中央军委会议召开之前,王诚汉召集了军区的几位重要领导,包括军务部部长刘国斌、干部部部长程功明和干部部处长李德义,商讨如何为中央提出建议,最后决定在军委会议召开前,提交一份关于合并后定点问题的建议书。
这封信最终由王诚汉和万海峰的名义提交给了时任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及其他几位重要领导。令人意外的是,正是这封建议书的提出,改变了原定的裁军方案。
王诚汉虽然早在1985年已经年满68岁,但他依然积极参与到这个关乎国家战略的重要决策中。作为一名老红军,他曾亲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在中原突围时,王诚汉指挥的“皮旅”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咸阳阻击战中,凭借着卓越的指挥才干,王诚汉成功遏制了马家军的反扑,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战争的结束,王诚汉的部队转入了和平时期,他也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包括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及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等,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国西部的军事建设。
1985年,尽管王诚汉已经年事渐高,他依然没有选择完全退出,而是选择站出来,提出关于军区合并方案的意见。他认为,将新成立的军区设在云南并不合适,尤其是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因素,成都无疑是一个更加理想的地点。王诚汉深入分析了成都到昆明及西藏的交通与通信设施,提出成都作为新大军区的定点能有效减少投资并提高作战效率。王诚汉不仅在会议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还在会议前与几位军区领导进行过深入讨论,确保提出的建议能为中央考虑。经过一番努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后,最终决定调整原裁军方案,保留了成都军区,而昆明军区则并入了成都军区。
这一调整,不仅为国家节省了上亿元的资金,也展示了王诚汉的远见与对国家战略的深刻理解。随后,成都军区与昆明军区成立了精简整编协调小组,王诚汉继续参与协调工作,直到1985年8月协调小组的工作基本完成。在这段时间内,王诚汉以极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确保了两军区的顺利合并。
在昆明军区合并的过程中,原昆明军区的几位领导,包括司令员张铚秀和政委谢振华,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依然坚决服从中央的命令,支持这次调整。张铚秀在退下领导岗位后,进入了中顾委,而谢振华则选择了退出一线领导岗位,专注于昆明军区的善后工作,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对责任的坚守。
尽管王诚汉也曾计划退居二线,但中央的安排让他最终继续留任。在1985年,王诚汉被安排出任军事科学院政委,负责军事科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这个职位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他之前一直担任军事主官,并不擅长政治工作。然而,在中央的安排下,王诚汉最终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为军事科学院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他的领导下,军事科学院加强了与国际军事领域的交流,推动了我国军事科研的快速发展。
1988年,随着我国恢复军衔制,王诚汉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他的一生也因这些无私奉献与出色贡献,赢得了全军上下的尊重与敬仰。
发布于:天津市中鑫优配-网上炒股加杠杆-股票怎么开通杠杆账户-上海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